编者按:“匠心润心”是“匠心工商”辅导员名师工作室淬炼育人智慧的精品案例库,全体辅导员以九大职责为经纬,将育人实践凝练为“有温度、有解法、有共鸣”的教育叙事。案例通过真实生动的育人故事,聚焦学业预警转化、心理危机破局、网络舆情疏导等典型场景,系统展现了新时代高校辅导员的创新实践与育人智慧。每个故事都深刻诠释了“以生为本、因材施教”的教育理念,生动呈现了辅导员如何针对学生个性化需求,构建“扶困、扶智、扶志”三位一体的育人体系。本案例库旨在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实践参考,推动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建设。
在新时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背景下,高职院校学生面临日益复杂的职业发展选择。特别是家庭经济困难学生,往往在升学深造与就业择业之间陷入两难困境,亟需专业化的指导与帮扶。本案例以一名品学兼优的贫困生为研究对象,系统呈现其面临的职业发展困惑,通过构建“心理疏导-生涯规划-资源支持”三位一体的帮扶体系,探索高职院校精准育人的有效路径,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提供实践范本。
一、案例背景
王同学,女,20岁,安徽阜阳人,系我校2019届空中乘务专业学生。该生家庭经济状况较为困难,父母长期在广东务工,身体状况欠佳,主要由祖母抚养长大。家庭对其职业发展的期望是能够获得一份稳定的工作,改善家庭经济条件。
在校期间,王同学表现出色,学业成绩始终保持在班级前列,积极参与各类校园活动,曾荣获“优秀学生干部”和“优秀志愿者”等荣誉称号。同时,她充分利用课余时间从事校内兼职工作,寒暑假期间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,积累了较为丰富的工作经验。
在实习准备阶段,王同学主动向辅导员寻求帮助,表达了自己面临的重要抉择:一方面怀有强烈的专升本继续深造的愿望,另一方面又受到家庭经济压力和父母期望的影响,考虑直接就业以减轻家庭负担。这种矛盾心理使其陷入深度迷茫状态。
二、问题诊断与分析
(一)核心问题识别
心理困扰层面:面临重大人生抉择时产生的焦虑情绪。具体表现为:王同学出现明显的决策困难,表现为反复纠结、睡眠质量下降、情绪低落等典型焦虑症状,严重影响其日常学习和生活状态。
职业发展层面:继续升学与立即就业之间的抉择困境。具体表现为:对职业发展路径认知模糊,既认识到学历提升的重要性,又受限于现实经济压力,难以做出符合长期发展的理性决策。
家庭因素层面:经济压力与家人期望的双重影响。具体表现为:父母因自身经历形成的稳定就业偏好,与学生的升学愿望产生冲突;家庭经济条件限制了其选择空间,加重决策压力。
(二)成因分析
心理因素:缺乏决策自信,对未来发展存在不确定感。具体分析:作为即将毕业的大学生,缺乏职业规划经验;长期家庭分离导致独立决策能力发展不足;完美主义倾向加重决策压力。
认知因素:对职业发展路径认识不够全面。具体分析:对行业学历要求认知片面,高估了短期经济收益的价值,低估了学历提升的长期收益;缺乏系统的职业信息获取渠道
环境因素:家庭经济条件限制和个人发展期望的冲突。具体分析:城乡发展差异导致的认知差距;代际价值观差异;社会保障体系不完善加剧了家庭的保守倾向。
三、干预方案与实施过程
(一)建立专业辅导关系
深度倾听与情感支持。通过多次深入交谈,引导王同学充分表达内心的困惑与担忧。在倾听过程中,运用专业辅导技巧,如情感反映、内容反映等,帮助其梳理问题症结。采用“我理解”“我能感受到”等回应方式,建立良好的辅导关系。
自我认知探索。借助职业兴趣量表(如霍兰德职业兴趣测试)和性格测评工具(如MBTI),帮助王同学系统分析自身的职业倾向和性格特征。通过专业解读,使其对个人特质形成更清晰的认知。
(二)职业发展规划指导
行业前景分析。详细讲解空中乘务专业的职业发展路径,包括学历提升对职业发展的影响。通过具体案例,分析专升本学历在职业晋升中的优势。
制定个性化发展方案。指导王同学编制《个人职业发展规划书》,明确短期(实习期间)、中期(毕业后3年)和长期(5-10年)的发展目标。方案中特别考虑了边工作边学习的可行性。
(三)家校协同沟通
家庭沟通策略指导。为王同学提供与父母沟通的专业建议,包括沟通时机选择、表达方式优化等。建议采用事实数据说明学历提升的长期收益。
资源链接与支持。联系学校资助中心,协助了解助学贷款政策;提供勤工俭学岗位信息,帮助平衡经济压力与学业发展。
四、干预效果评估
(一)短期效果(1个月内)
情绪状态改善:通过焦虑自评量表(SAS)测评,焦虑指数从62分降至45分,达到正常范围。
决策清晰度提升:制定了详细的备考时间表和工作计划,目标明确性显著提高。
(二)中期效果(3个月后)
执行情况良好:按照计划同时进行兼职和备考,时间管理能力明显增强。
家庭支持获得:父母态度转变,同意其备考计划,并提供精神支持
(三)长期效果(6个月跟踪)
达成阶段性目标:顺利通过专升本考试,被目标院校录取
综合能力提升:在实习单位获得"优秀实习生"称号,职业适应能力得到验证
五、专业反思与启示
(一)工作启示
建立早期预警机制的重要性。实践支撑:本案例显示,学生在实习前的关键过渡期特别需要专业指导。建议建立“大二职业测评-大三个别辅导-实习前专项支持”的三级预警体系,配备专业的评估工具和干预方案。
个性化辅导的专业价值。实践支撑:通过本案例的霍兰德测试结果显示,王同学属于社会型+企业型组合,这一特质使其适合服务性管理工作。这种精准分析为制定“边工作边备考”的个性化方案提供了科学依据。
(二)专业建议
完善生涯教育体系。理论支撑:根据Super生涯发展理论,大学生处于探索阶段,需要系统的生涯教育。建议构建包含自我认知、职业探索、决策技巧、求职技能等模块的课程体系,覆盖整个大学阶段。
加强辅导员专业培训。数据支撑:某省高校辅导员调查显示,仅38%的辅导员接受过系统的职业指导培训。建议将“职业咨询师”资格认证纳入辅导员专业发展必修项目,每年不少于40学时的继续教育。
构建支持网络。案例支撑:参考某高职院校经验,建立包含专业教师、企业导师、心理咨询师、优秀校友在内的“生涯发展导师库”,为学生提供多维度支持。该校实施后,学生职业决策困难率下降27%。
本案例充分说明,通过专业的心理疏导和生涯指导,能够有效帮助学生化解发展困境,实现健康成长。作为辅导员,需要不断提升专业素养,创新工作方法,为学生的全面发展保驾护航。
作者简介:殷宏伟,男,中共党员,安徽工商职业学院旅游健康学院学生科长、团总支书记,主要研究方向: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、大学生就业指导。